阅读:0
听报道
未来,什么专业好?高考应该如何选志愿?
对于选专业的事,每年都很多人来问,问得太多,以至于我不想再谈了。
曾经,知识星球圆桌邀请我来谈谈这个话题。趁着这个机会,我在公号《徐瑾经济人》财经圈社群多聊几句,谈的不仅仅是专业,而是自我成就。专业这个话题,到此为止吧。
什么专业好,其实是个伪问题。
回想一下我们这些年经历的各种热潮,每一波,都有专业的坑。明白人怎么看?
1 很难预测好专业
比如有段时间21世纪是生物科技的时代,很多学生去学了生物,结果生物真正对口工作,很多时候需要读博士,而且还难毕业;
又说是计算机的时代,不少人去学了计算机,不说硬件软件区别很大,就是行业发展,也是一日千里,不少传奇程序员学历很低,还自学成才;
入世前后,都说国际贸易的时代来了,很多去学国贸,结果发现读了也没那么多国际贸易等你谈,何况外贸行业也没那么光鲜;
不知道有人记得么,有段时间流行保险精算师的神话,结果读完之后发现,考证通过难不说,中国保险发展,也没有预期那么火红;
再比如,周期性的话题,股市一好的话,财经类专业又流行起来,一流财经院校分数甚至好过北大清华冷门专业,毕业时候遇到熊市,就惨的不说了。
更早一点,在80年代年代流行“学号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也有做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事实上,文科也曾经吃香过,刚恢复高考时候,中文系比起法学之类,反而更火爆。
今天,你也许觉得数据相关专业好,但是相关专业,也许很快就被机器取代了。
结论是什么?预测好专业基本不太可能,基本规律倒是有一个——热门专业,以后热门的可能性很低。
中国过去三十年,基本是一个社会不断搅拌的过程,所以变化太快;如今叠加外部技术等变化,要预测未来专业路径,不容易。
大趋势可以谈,但是小风口反而不好说。
2 在哪里,比学什么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选?
回到一个根本问题,选一个好专业,其实就是选一个相对可靠的前途。读博士做学术是少数人的事情,那是另外一个玩法;对于多数人而言,选专业,就是为了毕业找个好工作。
要找好工作,其实和买房子一样,地段(location)最重要。所以,要结合自己要毕业的城市来考虑。从毕业就业考虑,这不是说要就近考虑就好,而是说适合自己。
其实年轻时候,如果来自中小城市,那么去沿海和大城市看看,比较开眼界;即使本身是一二线城市的人,即使以后要回家乡工作,换一个城市看看,对于自身经历也有帮助。
换城市,其实为了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相当于半个留学。
西方人强调年轻人游学,不全是钱多烧的,而是让年轻人接触不同世界不同文明——有点点类似的,日本人发现,中国的开国皇帝,不少是在地区分界线的地方诞生,这样容易天然掌握两个地区人的思维。
如果你是浙江人,就算以后要去杭州工作,但来上海上学,也是一种经历;如果你是上海人,走出上海,去北京读书,即使以后要在上海工作,但去北京的经历,未尝不是多点见识。即使在大城市,如果总是三点一线,那么思维会受影响。
公号《徐瑾经济人》以前有个朋友就说过,
“如果在福外上小学,中学到进才中学,结果大学就在上海纽大,那么方圆不超过1公里,你觉得这日子多没劲?”
熟悉上海的朋友应该知道,福外就是福山外国语学校,和进才中学、上海纽约大学,都在浦东那块。他还有一个浙大同学,就是文三路小学学军中学然后是浙大西溪校区,上学都在文三路。
你看出来了,我前面谈的,都是城市,也不是学校,而不是专业。
为什么这样?因为就找工作而言,在哪里,比学什么,更重要。
专业有没有用,有用,尤其入行的时候,专业是敲门砖。
但是天下多数门槛,都是对于门槛外的人而言的,如果你在门槛内了,专业不重要;如果你在门槛内有人认可你,门槛也不那么重要
——这不一定说拉关系,而是说,很多时候,好工作是并不需要专业对口。综合能力,框架视野,更重要。
比如金融业,很多人认为都是金融背景,起码是经济学相关,但是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哪行出身的都有,而且做得未必比科班差。
至于传媒,就更不用说了,新闻系出身的,往往公开被diss。问题在于哪里?多数工作,都是干中学,大学的知识,只是背景板。
一张白纸,也许比涂写不成功的半成品更好。
3 你是谁,比在哪里学什么,更重要
说完在哪里,比学什么重要,我说点别的。举个例子。七八年前,比如有个小朋友说七八年前在《徐瑾经济人》问我专业的事。
“徐瑾姐姐,你在FT的专栏我每篇必看,很喜欢,我现在是xx大学一名材料学院微电子的大三学生,对经济学认识很肤浅有限,家人让我考人大的经济学研究生,但是有老师说这样对以后的工作并不实惠,你同意他说的吗?你觉得合适吗?你怎样看待经济学专业呢?”
重点,并不是这个小朋友的专业,而是他的提问,代表了多数家长老师的认知范围
——即使在一线城市,他们在选专业就业方面,能给的建议帮助,并不那么多。
重点还在于,学了经济学,往后的发展空间,一般人是想不到的。
当时,我艾特了两位微博经济学大咖,让他们给点意见。这两人,当时都有点名气,现在发展如何?
一个是从副教授变为正教授,论文发的很好,成为学术大拿;一个,彻底离开学术界,先转身all in知识付费,从收入层面,应该更好。
你说,谁更好?钱,未必是衡量标准,社会地位、自我认可、同行看法都是很重要的维度。我觉得谈不上高下比较,两人都挺好,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归根结底,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我选择。
4 结语:成为自己
我的工作,注定要和不同人打交道。
看过不同圈子的人和经历,我真的觉得,是什么人,比学什么重要。
这不是说,一个人就可以逆天改命,而是性格和运气以及起点,往往决定一个人的道路,越来越比个人能力重要。
当然,这样说,可能有人觉得不走心,但是这确实是我阅人无数的初步结论。
古人谈人生,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你看,读书排在后面,读什么更是如此。
我这些年,常常在公号《徐瑾经济人》强调一个概念,就是软阶层社会,软阶层社会,就意味着,阶层逆袭可能性在降低,阶层下滑可能性加大。
这种时候,对个体意味着什么?
生存容易,发达困难。为什么现在流行小镇做题家、985废物这样词,关键在于,上了好专业,不能如过去那样大概率保证顺利了。
你可能会问,弯道超车的机会有没有,有,但是有这样能力的人,不需要有人为他出主意。就像公号《徐瑾经济人》的网友总结——
“上等人选自己喜欢的专业,中等人选自己适合的专业,下等人选热门的专业,等外的叫别人选专业”
强悍,但是也有道理。回到专业的问题,既然选什么都可能出错,那么不如佛系一点。
让孩子选自己还算喜欢至少能接受的专业。重要的是,同时选一个长见识的城市,找一个自己能力范围上限的学校,这样视野也会不同。
最后,无论选什么专业,是否自己喜欢的,都要做到及格线,是基本要求。这,其实就是你将成为什么样人的开始。
人的道路,是自我成就的。最重要的学习,是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