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30岁女人就突然有了社会标准活法。
 
有娃是标配,婚姻是指标。那鲜活的女人30岁是怎么样的呢?直到看到了蒋方舟。
 
这一次,请读懂蒋方舟
 
30岁以前的蒋方舟,有太多光阴的故事了。
 
9岁出书年少成名,19岁成为人民文学奖年龄最小获奖者,23岁获得《新周刊》“史上最年轻的”副主编工作,29岁入选“亚洲书店论坛”年度青年作家得主。
 
30岁以后的蒋方舟,却更愿意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
 
互联网时代纷繁嘈杂,身在其中,很容易被无尽的信息裹挟。
 
静心时刻,真得很难得。
 
现在的蒋方舟开始尝试“互联网脱退”。
 
在这期间,她尽量降低上网和使用手机的频率,不再关注微博上的热点事件,也不参与网上的争执和讨论,回归到纸笔为生的日子,全身心投入阅读。
 
越投入越发现,生活方式越简单,阅读和回归写作本身就越有意义。
 
同时,正是这些阅读和写作重塑了蒋方舟的生活肌理。
 
好比远离人群喧嚣的东京一年,她就学会了自洽与和解,学会了独处与自在。
 
离开大众注目的她,从聚光灯下挣脱出来,开始体会到更多生命的丰富姿态。
 
在骂声中成名,因“才华”崩溃
 
她的年少时光里藏着世界给予的“恶”
 
对蒋方舟而言,阅读让她得以有喘气的自我空间。
 
读《荒原狼》时,蒋方舟觉得自己并不孤独,她不是异类。在差不多一百年前,50岁的黑塞承受着和她一样的痛苦,这给了她穿越时空的感动和勇气。
 
读《堂吉诃德》时,蒋方舟可以大胆地说,所有的“人设”都是虚假的。生活的意义,不完全在于证明自己是一个故事,一个关键词,一条标语,一个角色,活在自己建造的牢笼里。
 
就像下卷的堂吉诃德对桑丘说的,
 
“这个世界的舞台也是如此,有人扮演皇帝,有人扮演主教,简而言之,就像戏剧一样,各有各的角色,但是,到了最后,等到生命结束之际,死亡剥掉了区别他们身份的衣服,所有的人在坟墓中都是平等的。”
 
读《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不管有意无意,松子从不放弃生活的希望。不管生活再怎样破碎,她仍然本能地生存下去,这生存本身,足以打动任何人,包括蒋方舟。
 
不可否认,阅读治愈了蒋方舟,包括外界带给她的焦虑以及被人吐槽的讨好型人格。
 
用蒋方舟自己的话说,她是在用读书抵御走向狭隘。
 
因为经历过,所以更加懂得。
 
这一次,蒋方舟想做一个新的尝试。尝试做一个有蒋方舟主导参与的阅读圈子,和更多的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让更多的人做自己最好的表达者。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只要你对世界有好奇,你对人有好奇,所有的答案都在书里。人在生活中交往有限,但读不完的好书就像是数不尽的聪明人等着与你交谈。
 
当你和很多聪明人交谈后,你就会收获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这些都是我们普通人以低成本获得高限度自由的机会。
 
读书依然是蒋方舟理解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
 
七八岁时,蒋方舟读三毛、张爱玲。
 
十岁出头,她开始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小学时期,她已经涉猎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和《偶像的黄昏》……
 
长大后,蒋方舟的恋爱问题,也在书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再后来,和生活对抗,和自己对抗,力量都来自读书这件小事。
 
蒋方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把读书看得那么功利,应该看得更无用一点。
 
有时候,“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蒋方舟读书这些年,经常会收到读者这样的“来信”:
 
比如,蒋方舟自己读过的书被读者借到了,完成了一本书的漂流使命。
 
再比如,因为做访谈类的节目,蒋方舟把读书的要义展现给观众或者读者面前。
 
当然还有,她的读书节目在其他平台一经上线便收获好评无数。
 
20多年的阅读经历让蒋方舟切切实实体会到,
 
读书,读好书,读透书是件大事。
话题:



0

推荐

徐瑾

徐瑾

27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青年经济学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专栏作家。 微信公号《徐瑾经济人》(econhomo)主打人文与经济的分享,近期出版《不迷路,不东京》、《白银帝国》、《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中国经济怎么了》、《有时》等,多次入选“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评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