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文章来自徐瑾经济人(econhomo)
各位《徐瑾经济人》的书友,我们今天继续投资模块,聊聊成功的投资者。谈投资,不谈沃伦·巴菲特,简直不可能,那么巴菲特为何伟大,关于他的书很多,不过推荐《滚雪球》这本传记,毕竟是得到巴菲特授权,作者功课做得不错。
此前巴菲特还没有出授权传记,所以这本书出版后很快进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从这本书中,我们更多感觉,巴菲特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比如我们知道巴菲特从小并非天赋异禀,他只是个内向的小孩,能花几小时沉迷在火车模型目录中。比较突出的是,他在幼儿园时的爱好和兴趣就围绕着数字打转。在游戏和教堂中的思考倒是使得他明白,概率很重要,四周到处都存在可以计算概率的事物,“关键就在于收集信息,你能够找到多少是多少,尽你所能。”
坦白说,这本书没有制造神话,对巴菲特影响比较大的投资家格雷厄姆和查理·芒格篇幅也不是很多。很多人读了表示失望,其实巴菲特的人生,确实就是普通美国人心灵历史嘛,喜欢可乐,支持给富人加税,除了用私人飞机,很多时候你从外表看没有发现他有多特别。关于《滚雪球》,你可以说是琐碎,是其缺点,也可以觉得实在,是其优点。
书名之所以叫《滚雪球》,是来自巴菲特一句话,“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够湿的雪和一面够长的山坡。如果你找到正确的雪地,雪球自然会滚起来,我就是如此。”
这应该是来自巴菲特9岁时候顿悟,当时他和妹妹伯蒂在院子里玩雪,他把雪揉成一个雪球,变大之后,在地上慢慢地滚动,每推动一次雪球,雪球就更大,越来越大。某种意义上,滚雪球这句话就是表示找到合适的地方,发挥自己的长处,相信时间的力量,这其实和比尔·盖茨的名言“ 做你所爱,爱你所做”精神上有些类似,难怪两人会成为忘年交。
滚雪球的道理具体到巴菲特身上,他的长处就在于发现自己投资的长处,做自己擅长的价值投资,然后足够长寿。其实,巴菲特所谓滚雪球,是真正做时间的朋友,滚雪球并不仅仅指赚钱,认知世界、结交朋友也是一样。
大家都知道很多巴菲特的故事,真真假假,《滚雪球》好处就是比较平实。太技术性内容很多地方都有,我就不多说了。巴菲特一生只持有数量很有限的股票,如果你在1956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前几年税后就高达2.7亿美元。
这些眼花缭乱数据背后,其实就是体现了一个简单原则,时间的力量,表现为复利的魔力,复利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利生利”“利滚利”,不单投资巴菲特如此,其实如果你去买标准普尔,40年代花1万美元,现在大概超过5100万元。
各位书友,你可能觉得有点简单,但是价值投资核心,其实并不难,按照巴菲特搭档查理芒格的话说“投资的本质就是寻找标错赔率的赌局。寻找获胜几率是二分之一,赔率是一赔三的马。你必须拥有足够多的知识才知道赔率是不是标错了。这就是价值投资。”
也正因此,价值投资最关键减少错误,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做事,比如不做自己不懂的(在新经济高潮时期巴菲特坚持不投资互联网),有人就说投资苹果其实是巴菲特弟子所为。其次,巴菲特确实运气好,以至于比较极端的人,比如《反脆弱》作者塔勒布这样的人,就觉得他不过是一个随机致富的傻瓜。
不过,我很佩服巴菲特,一方面,运气好本身就是难以复制的天赋,生在美国白人家庭本身就是概率很低的运气;另一方面,他的洞察力其实在他的成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他的洞察力,让他避开70年代大熊市抄底的诱惑,让他识别出一系列的伟大公司,让他充分授权、善用战略,取得公司治理的成功。
各位《徐瑾经济人》书友,我们读书圈刚谈过索罗斯,你怎么看待两人?在投资领域,索罗斯总是被拿来在与巴菲特对比,一个是世纪股神,一个金融大鳄,颇有“南帝北丐”的感觉。两人都出生于大萧条后的1930年,而且都在8月,不过索罗斯早一点,是狮子座,巴菲特则是处女座。两人小时候都不乏商业兴趣,索罗斯小时候就出于谋生需要做过各种外汇交易,曾经在14岁帮以为亲友兑换外汇,从而明白经纪人与场外交易的区别。而巴菲特小时候也对股票表示了强烈兴趣,11岁就在父亲的证券经纪商工作,也买卖股票。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讲求长期复利的“滚雪球”,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则是利用短期错误的“反身性”理论。以大众流行观点来看,前者被认为投资,更为正统,而后者则被认投机,更为取巧——这其实也反映大众对于对冲基金或者做空者的偏见,总是认为他们带来不稳定,而巴菲特之类长线投资者带来稳定。事实上,市场经济尤其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价值(及其反面对应物,风险)定价,做多与做空都是正确定价所必须的,由此带来的波动性也恰是市场生命力所在,所谓投资,很多时候无非是成功的投机而已。
从个人财富与资产规模看,好像巴菲特占优,但这也更多只是投资风格以及公司性质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两人都赶上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好时代,但是两个人差距,我认为不是在于投资水平,除了性格差异之外,倒是很好地说明了移民奋斗艰难程度。
沃伦·巴菲特的人生就一个典型美国大富翁的人生,他的家族19世纪就来到奥马哈,多代经商,父亲是国会议员,妻子是邻居,离巴菲特的家只有一个半街区的地方长大,同时双方的父母是多年的老朋友。巴菲特的家庭也很幸福,儿子小巴菲特自由地选择了音乐事业,巴菲特自己除了私人飞机以及可乐之外,也没什么特别爱好,他的资产中大部分都会捐出,也就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及其妻子建立的“盖茨基金会”。巴菲特很多言论很亲民,比如主张对于富翁征税,这使得他曾经被评为美国除了父亲之外最可敬爱的男人。
索罗斯则复杂得多,他出身匈牙利中产阶级,少年就遭遇国破家亡,17岁离家留学,成年后也堕落沉沦过,直到26岁来到美国才开始事业起步。他离婚三次,与子女关系并不算非常和谐,在公共评价之中也远远比巴菲特复杂,他也会说自己更像精明的匈牙利人而不是天真的美国人。
巴菲特知足常乐,他明白自己的优势,他多次描述自己成功在于幸运,主要原因在于出生在美国,“我很幸运。我是出生在美国。成功的概率为30比1或40比1。我与生俱来就有一些幸运的基因,也恰巧出生在合适的年代。要是我出生在几千年前的话,很可能成为那些凶猛野兽的午餐,因为我即不擅长奔跑也不会爬树。”
也因因此,《徐瑾经济人》的各位书友,你可能能体会到,索罗斯的人生比起巴菲特来说复杂得多,外界的复杂评价某种程度都是内在世界的映射,正如外界对于索罗斯的又爱又恨与对巴菲特单纯的爱,也是基于这点。
索罗斯是一个移民企业家,任何移民都是一场艰难的文化跨越,只有成功跨越过语言、文化、社交等等高耸入云的“巴别塔”的人,才能最终看到辉煌。据说索罗斯很欣赏经济学家杨小凯,曾经希望雇佣他,两人惺惺相惜之处不少,移民应该是其中一项。
索罗斯在美国自立门户,早期客户也主要欧洲人,很多是认识很多年的人。但是即使聪明勤奋如杨小凯,在西方打拼也很辛苦,不仅在于学术研究等硬性指标,更在于社交网络等软性环境的短板,所以不少人说如果杨小凯出生在美国,那么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概率会大很多。
比较巴菲特、索罗斯,就像面对两座神像,两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存在都令人激赏,但是对比巴菲特纯净简单如透明玻璃的精神世界,索罗斯的精神世界则复杂绚烂如教堂彩色玻璃,从中投射出不同文化不同世界的光泽。
我个人是觉得索罗斯成就其实比巴菲特伟大,原因就在于他起点不如巴菲特,打拼之路相当艰难,他的人生是从一个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攀登的曲折过程,其中的疏离与被排斥,不是巴菲特这样生于此老于此幸福平安的奥马哈人能够体会得到的。成名之后索罗斯的关注,也与巴菲特式的简单行善哲学有所不同,他对于铁幕国家的情感以及构建开放社会的想法,使得他对于世界有着更清晰宏大的认识,也有着坚定的价值观。
对于普通人而言,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显然比索罗斯更现实一些。这方面,除了巴菲特,大家也可以关注芒格。芒格是价值投资的布道者,做得比说得多,做对的事比做错的多,活得又足够久,这些共同成就其传奇。价值投资易学难通,要害就在于投资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据说巴菲特认为芒格让他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可以了解巴菲特,不得不读芒格,芒格的智慧,不仅关于投资,也关于人生,关于自我精进。
各位《徐瑾经济人》书友,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巴菲特信徒,却这么少成功者?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价值投资,你的时间是你的最大成本,你的行动就是你的买入。
你的职业就是你的雪道,对于普通人来说,选择对自己来说最长的雪道,才是最重要的。投资可能是你的雪道,也可能不是,但无论如何,终归有一个雪道是最适合你的,那里,你应该开始你的雪球,为自身增值。
《滚雪球》
作者: [美] 艾丽斯·施罗德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
出版年: 2009-01-01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