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释放印钞者这个魔鬼,能否解决债务?
文 | 徐瑾 推荐 | 徐瑾经济人(econhomo)
2008年夏天,阿代尔•特纳勋爵(Lord Adair Turner)担任英国金融监管局局长,之前一周美国的雷曼公司刚好申请破产保护,随后则是一段华尔街血流成河的历史。他在《债务和魔鬼》一书中,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曾经感叹自己完全不知道已经在灾难的边缘,甚至自嘲近乎是撞上冰山沉没前的泰坦尼克号的船长。
正是在那个夏天,全球金融系统陷入了崩溃。在当事人的记忆中,特纳勋爵并不算特别后知后觉,更多的人对危机几乎毫无预期。我在金融危机中采访了很多一线人士,甚至写了一本《危机与转型》,事后我也持续阅读参考各类回忆录,总体感觉大家要么对于危机爆发判断不足,要么即使预测到了危机,对于其恶化程度也估计不足。
即使身处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中心的保尔森之类人物也是如此,而当时经济学家主流,比如诺奖大牛卢卡斯之类,在危机前不久还表示 “防止经济衰退的核心课题已经攻克”;美联储时任主席伯南克,迟至2007年仍旧表示次贷危机对宏观经济不会有显著影响。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错,就像伊丽莎白女王去2008造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不禁发问,“为什么没能预测到”?时至今日,金融危机过去了接近十年,许多国家的人均产出仍旧没有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2008年金融危机倾覆了世界,而一切仍旧没有校准,这次危机虽然没有大萧条严重,其呈现出的问题也足以堪称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至于在危机中诞生的中国四万亿政策,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学而言,也是一个珍贵的话题。
某种意义上,金融危机对于多数人都是一次巨大的观念冲击乃至思想动力,写作是因为问题萦绕着人们的头脑,大家需要写作来厘清思路,也希望写作来酝酿对策。从这个意义而言,特纳的写作代表一代人的困惑,也是一种责任。
除了他,美国财经高官陆续出版回忆录,评论人士也纷纷出版了著作。书友也知道,这模块也谈到了《债》与《印钞者》等书,也正因此,阅读《债务和魔鬼》的过程,既是充满了相同兴趣的指引,大家可以对比思考。
特纳勋爵在危机中推动英国金融体系的重建,但是在危机过后,他也回头重新思考究竟是什么创造了危机,尤其是后危机时代,回顾昔日金融成就一切的乌托邦背后,隐藏着什么魔鬼?如果金融市场是无效率的,那么经济学的正统观念是否需要重新矫正?
《债务和魔鬼》强调,在债务创造过程中,银行起到了积极作用。货币并非如同人们想象中那样是由中央银行发放,而在很大程度是内生的结果,银行在其中也不是被动加入,而是积极参与了创造货币的过程。
特纳除了强调货币的内生性,也强调了银行系统自身的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奖励金钱是惯例,也正因此,金融危机之后,多数银行家仍旧坐拥高薪,即使在2008年最危机的时刻,银行家们仍旧最关心自身的奖金。据说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告诉华尔街银行可以获得美国政府贷款时,一家大银行的CEO的最关心问题是如何不影响自身的薪酬制度。抛开这类极端贪婪的案例,特纳特别之处,即使是很理性的银行家,其实也在会发放过多的错误信贷,比如房地产信贷。房地产在西方国家具有重要地位,房地产交易在英国等发达国家主要以二手房等形式存在,导致了债务堆积以及经济萎靡等诸多恶果,甚至需要将债务作为一种经济污染而对之征税。
特纳的体系发展到这里,开始与主流意见出现分叉。当债务过于巨大,经济陷入停滞,如何刺激呢?一般而言,存在两种手段,信贷融资或者央行印钞。信贷融资是如四万亿之类的,而量化宽松属于后者。前者的问题其实就是信贷推动的印钞,发生在银行系统与实体经济之间,优点是见效明确,缺点是可能陷入无效投资以及过剩产能;而后者其实更多是一种宽松手段,发生在央行以及银行之间。后者的问题则是见效不明确。如果经济体内部没有信贷需求以及创新动机,那么放出再多货币也可能无济于事,甚至过于宽松廉价的信贷在没有足够的投资机会之下,要么如同西方的情况,流向缺乏生产性的房地产等资产领域,要么如同中国的情况,在各类P2P、理财产品房地产之间徘徊的“空转”。
对比之下,特纳显然并不满意于上述两种常规手段。他强调修复银行不足以修复经济,甚至在这一过程中,债务并未消失只是转移。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政策选项?特纳在指出贫富差距、全球资本失衡 、经济长期停滞等问题之下,提出一种听起来颇为激进的观点,即通过打破政策禁忌,直接将财政赤字货币化,换而言之,就是印钞给政府花——即可以在某些存在良好制度约束的国家“印制法定货币为公共财政赤字融资”。简言之,也就是在正规教科书中大家谈虎色变的“财政赤字货币化”。
如何评价特纳的看法?在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以及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尤其是货币问题看法上,我很同意特纳的看法,我在《印钞者》也阐释了货币内生的观点。甚至可以说,特纳的分析突破了一般既定思维,体现很深刻的洞察力,比如对于自由制度之下的金融发展,并非越大越好。以往大家都觉得金融越自由越好,金融越发达越好,事实上这种观念日益遭遇挑战,尤其现在金融的规模已经到了如此的数量级:全球外汇交易量是全球贸易量的73倍,金融衍生品生品交易也远远高于全球GDP,衍生品未清偿余额在2008年高达400万亿,大概高达全球GDP的6倍。在2008年之后,越来越多研究认为金融过分发达,可能挤出经济收益,而从资源配置而言之,最聪明的人到金融机构对于资源配置其实未必是好事,很多精确到秒的衍生品以及高频交易的价值也日益被怀疑。
对于《债务和魔鬼》一书对于金融危机问题的分析以及理解,都非常深刻,比较引发争议一点在于其解决方案,即于印钞解决债务之上,这点恐怕多数人难以同意。
到了20世纪,随着中央银行完全摆脱金本位,中央银行逐渐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印钞者,然而印钞也有不同形式,我在《印钞者》曾经区分过两种印钞:一种是津巴布韦式印钞,相当于印钱给政府开支,直接抢劫民间财富,恶性通胀跟随,这种印钞在魏玛共和国和金圆券时候都提供了鲜活案例。另一种是美联储式印钞,主要是量化宽松,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流动性等价置换,不摊薄单位货币币值,影响准备金数量。
多数情况下,欧美强调的极端货币政策,多数是我所言的第二种印钞,即美联储式印钞,并不会影响纳税人的购买力。然而,《债务和魔鬼》中的方案,正是我在《印钞者》最为排斥的印钞方式,即直接印钞给财政花,这简直相当于将印钞的边界抹平,彻底释放了印钞者这个魔鬼。
值得一提的是,特纳的完整方案存在央行独立、更高准备金的银行等前提,甚至是偶一为之的实验,但即使如此,其结论仍旧堪称大胆。特纳承认印钞解决债务的问题并不完美,但是除了不完美,还有什么隐性成本呢?
即使在英国的西方国家,印钞者如中央银行相对独立,同时政府可以问责,存在相应制度制衡,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印钞让政府解决财政赤字,也难以摆脱这样的疑问:“什么才是合适的度?什么机制来保证这一尺度不会被突破”。而对于哪些难以问责的国家,甚至仅仅是提出“印钞给政府花”的可能性,都会进一步恶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微弱约束,毕竟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制度基础。
你怎么看?金融危机之后,各类突破极限的政策频出,我们正走在一条陌生的路上,正统观念正在受到质疑也应该受到质疑,惟愿质疑本身也接受质疑。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