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明白人知道,能用钱解决的,总不是最难的问题。
 
2018年的秋冬之间,中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一番“天上人间”的遭遇,从网络流传的民营经济离场论到高层喊话稳定民企,一时之间,保护民企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正确,不仅经济相关部门多头表态,即使公检法与国务院等部门亦坚决表态。
 
拯救民企,怎么做才好,不如先看看做得好的民企在干什么。
 
双十一的启发
 
刚刚结束的“双11”,可以说是淘宝天猫凭空制造的全网购物节,也可以说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购物狂欢。在欲望无限、钱包缩水的软阶层时代,买买买始终是最好的安慰剂。日本式的低欲望生活在这里被转换成新的购物哲学,在不少人“别烦我们了”“没什么好买”之类感叹下,《徐瑾经济人》不少星球朋友践行断舍离,但双十一每年都在刷新令人瞠目结舌的新记录。
2018年,天猫“双11”125秒成交额便突破100亿,凌晨1点47分26秒,成交总额突破1000亿元,全天成交2135亿,另一边厢,京东从11月1日开始至11月10日晚10点56分,下单金额超过1000亿元。双十一的数据,刷新了不少世界同类记录。这是第十个双十一,第一年阿里淘宝成交额为5200万元人民币,如今这个数据的攀升令人瞠目。
 
在一片关于新零售的欢呼声中,自然有各种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矛盾评论,还有对于这样运动式狂欢背后刷单、过度营销物质化的质疑,但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站在中国经济的十字路口,更应该思考这一类商业景观如何出现。双十一的诸多参与者,尤其中小商家,多数是民企身份,他们在平台运营、价格营销、广告流量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比起前些年大了不少,一直有各种吐槽的声音,有人坚守,有人退出,也不妨碍更多人加入这一行业。在双十一疯狂数据背后,是这一群体的艰苦拼争与极致努力。
 
他们为何选择天猫?现实是,实体更难。如果做一个实体商户,企业面临工商、税务、消防、物价等等部门细密管制以及潜规则压力,也面临租金日益沉重、劳工成本每年上升等等困难,这与网络江湖的规则透明性与稳定性不可同日而语。
 
某种意义上,天猫等平台,呈现了有管理的市场经济运行生态,在技术、规则、数据、动员能力等推动之下,造成了双十一结果。这种新经济拓展,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正在持续深化之中,而这种业态的形成,并不是任何产业政策或者主流意见规划的结果。
重新思考企业家精神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策划都能成长为双十一,也不是所有企业家都是马云,更多企业,仍旧在产业转型中挣扎。
 
抛开表面的异同,真相的内核却非常清晰。今天的双十一店商,和当年的乡镇企业,看起来也许大为不同,但是核心都是一样,起步于边缘,如同野草一样在樊笼的管制中不断试探不断摸索,如同野生蘑菇,凭借一时的雨露,走出自己的江湖——他们的成长,本质都在于环境的放手而不是护持。
 
从这个意义上讲,拯救民企,应该做的就是营造宽松以及平等的制度环境,做平台而不是同时做裁判与运动员,这才是“双11”应该给出的正确启示。
 
金钱不是一切
 
在对民企的扶持中,信贷成为重要一环。
 
官方数据表示,当下银行业贷款中,民营企业贷款占25%。央行有关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候表示,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这一政策立意自然不错,但是是否会有最好效果?恐怕很难。首先,民企自然缺资金,但是从更大意义上,资金缺乏并不是民企最大的问题。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研资料表示,用工成本上升、税费负担重等问题,排在融资难和融资贵之前,三者比例分别占比61.40%、54.80%和50.80%。无独有偶,中泰证券分析师梁中华通过数据对比指出,过去三年民营企业面临的三大困境,分别是上游压制供给原材料成本上涨,去产能和环保收紧中清理民企更多,以及信用环境收紧,融资渠道受限。
 
融资难虽然都有提及,但都没有排在最前面。事实上,大多数民企都是中小企业,而实际上全世界的中小企业都面临资金缺乏问题。一方面,中小型企业业务尚未稳定,风险较高,银行执行较高的信贷条款情有可原,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只有在寻找到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能够获得稳定的满意回报率之后才应该使用债务杠杆增强实力。两相结合,全世界的中小型企业依赖银行贷款解决资金来源的比例本来就较低。对民企的倾斜如果以行政指令强行推广,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矫枉必须过正是我们的思维惯性,但是这会带来运动式的结果,对于形成长期与稳定预期未必是好事。正如央行行长易纲所言,前期一些政策加大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今后将避免“一刀切”。因此,政策灵活性非常重要,既不能“一刀切”不给民企贷款,也不能“一刀切”地追着民企给予贷款。
 
更深一步讲,中国民企最大问题并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乏与其经济贡献相匹配的地位与环境。时到今日,中国民营企业起码超过经济的半壁江山。如副总理刘 he所言,民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与此同时,即使民营企业家中的佼佼者,也常常自觉有“原罪”,动辄“不谈政治”,更不用说,一般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感受到诸多盘剥与管制。
 
拯救民企,应该做的,恐怕起码在企业层面,做到国企民企地位平等的竞争中性,同时地方各类执法部门能够在法律层面与民企相对平等,而不是将民企定仅仅视为管理与命令的对象。老话说,金钱万能,但钱不是一切,爱她,不仅仅是为她清空购物车,更是提供长久的陪伴。中国政商博弈千年,兄弟路人敌人等定位来回变动,是时候重新厘清彼此定位了。
 
作者徐瑾,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徐瑾经济人”(econhomo),文章首发FT专栏。
话题:



0

推荐

徐瑾

徐瑾

27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青年经济学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专栏作家。 微信公号《徐瑾经济人》(econhomo)主打人文与经济的分享,近期出版《不迷路,不东京》、《白银帝国》、《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中国经济怎么了》、《有时》等,多次入选“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评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