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清华学姐的事火了,很多朋友在徐瑾经济人后台让我评论。到底怎么回事?好吧,吃个瓜。
 
1
 
还原一下事情本身,其实并不算复杂。
 
一个清华女生在食堂,怀疑自己被一位男生咸猪手。她在朋友圈公开了这名清华学弟的名字和学号,声称让学弟“社死”(社会性死亡)。
一时之间,多人关注。谁想到,事情很快反转了。
 
监控出来,证明是书包不小心碰到了学姐。于是,学姐拜托辅导员转达道歉,表示“这只是误会,互相道歉,就此了结” 。
 
本来清华方面也表示,双方已经和解。但是,围观群众的热情却更高涨了,甚至有人冒充学弟匿名在网上发帖,表示自己曾经写下遗书之类。
 
如今消息看来,清华学弟一方,保持体面的沉默,而不少网友不肯放手,清华学姐的“社死”反噬到自身,人肉和网暴开始。
 
2
 
有人从女权等角度为清华学姐辩解,也有人反问一句,如果没有监控,这事怎么办?
 
怎么看?哲学家罗尔斯,谈到何为正义时候,有一个概念叫无知之幕。
 
所谓无知之幕,其实就说白了,就是不要仅仅代入一方,不要“屁股决定脑袋”——我们需要想想,在社会或者组织甚至时间中,如果自己没有选择地,随意被放在其中任何一方,结果如何?
 
比如,你今天是男性,看到这个新闻,担心陷入这样无法自证的境地,但是在某个平行宇宙,你可能也是那个女生,如果自觉遭遇咸猪手,你可能如何做?
 
反过来,你今天是可能是女生,担心对这个清华女生的过多批判,导致很多女生以后无法站出来。但是你也要想想,如果在某个空间,你可能也是那个男生,你又会如何想?
 
其实,中国胡雪岩早说了,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我作为女生,一方面知道类似骚扰在真实世界并不少,另一方面也理解造谣对于一个人的伤害。
 
比如,我也遭遇类似的乌龙。几年前,我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个新闻热点的帖子,备注转帖,外界已经有了有不少报道。
 
中途,有熟人看到,把帖子错看成我写的;更离谱的是,不知道他怎么想的,错上加错地认为外界报道的新闻源头是我。更搞笑的是,他就此在朋友圈分析了一通。谁想到,他的发帖又成为新的传言佐料,我也差点又成为新闻中人。
 
后来,在第三方的见证下,这个熟人私下表示道歉,也删除了朋友圈的发言。但是,伤害也已经造成,直到今天,还有人拿着他已经删掉的朋友圈截图来问我,怎么回事。
 
这类事情,其实完全可以避免。这个熟人,也是老新闻人,首先可以看清楚再说,发帖之前,也可以问我一句,分析时候,如果不是这样想当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关注。
 
但是因为他的不小心或者不经意或者轻浮急躁,就他人带来不少麻烦。
 
3
 
但是,很多时候,对他人的事,别人就是这样不小心,能这么办呢?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只能说,尽量远离潜在不稳定源头。
 
再比如,我最近见一个朋友,在他的办公室喝茶。
 
中途,不断有他的女同事来添茶递水送点心,我表示感谢说,服务太周到了。事后,他才告诉我,他和女性单独见面,都会留一个女同事,以免以后说不清楚。
 
我疑惑,你是不是经历过类似事情,才这样谨慎?他正色说,不是啊,这类事情,有一次,人就毁了。
 
你可能会说,人和人之间信任,就这样薄弱?其实不如感叹,为什么今天让一个社会性死亡,何等容易?
 
4
 
为什么清华学姐这事还在没完没了发酵?
 
如果没有吃瓜群众不嫌事大,甚至发布遗书帖子添油加醋。这事估计最开始传播也没那么大,现在也不会还在一地鸡毛。
 
徐瑾经济人的朋友说,“本来是小事,但过于极端的处理方法使它变成了大事。”也有人说,这件事最可怕的是“社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个人的信息,个人在互联网的名誉变成了无比重要的一个事情。”
 
确实,今天的社死,为什么动不动出现,还那么容易?
 
有朋友说,“集齐清华、性骚扰、社死、冤枉几个关键词,就能召唤热搜神龙。本来这个世界上,能随便传播的事就很少了。社会,是一个贪婪的神兽,渴望咀嚼戏剧化的事件。没有肉,骨头渣渣也好。”
 
确实,在无限放大之下,任何问题都变成话语权的你争我夺。
 
问题在于,无论当事人还是围观群众,我们应该反思,真的有权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社死么?
 
这件事给我们什么教训?那就是在证据不齐全的时候,不要随意坚定站队一方。键盘侠的好心和善良,很容易,但可能是在做坏事。
 
我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尤其在今天大环境下。有的话题不能公开说透,结果就是左右不讨好。
一个朋友对我说,以后这类新闻会越来越多。我说,为什么?难道大家都那么空?他说,因为重要的事情不方便被谈论之后,那么未来热点,只有这样的新闻了。
 
确实,在今天信息无处不在之后,做减法就很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在杂乱数据中抛去噪音,识别信号。
 
我最近在面试徐瑾私塾的申请者。有个朋友算投资的专业人士。我坦白说,私塾对你的投资,未必有什么太大帮助,操作你应该比我懂。他说,“其实我需要的,有时候不是更多,而是更少,比如你的洞察,可以帮我甄别很多无效信息”。
 
所以,放过清华学姐的瓜吧。
话题:



0

推荐

徐瑾

徐瑾

27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青年经济学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专栏作家。 微信公号《徐瑾经济人》(econhomo)主打人文与经济的分享,近期出版《不迷路,不东京》、《白银帝国》、《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中国经济怎么了》、《有时》等,多次入选“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评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