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0月26日,上交所官网显示,蚂蚁集团IPO初步询价完成。
 
最终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总市值2.1万亿元,预期将于10月27日上午九时整开始香港公开发售。
 
蚂蚁金服上市前夜,马云在外滩金融论坛发言再次刷屏。马云说了什么?为何引发如此多关注?其中什么趋势值得关注?
 
 
— 1—
 
马云演讲大意有三点。
 
首先是强调当前问题,强调需要摆脱思维惯性,批判巴塞尔协议比较象一个老年人俱乐部,现在的趋势越来越只讲风险控制,不讲发展;
 
其次谈创新与监管,说创新一定会付出代价,今天需要“政策专家”,而不是处长式的“文件专家”。最后则是立足未来谈新金融,强调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管理,批判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
 
可以说,马云作为当下首屈一指的企业家,观察始终立足时代潮头,发言亮点还是不少,比如为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正名,呼吁放松监管,把握机遇。当然,马云的演讲引发刷屏,也在于他的身份特殊。
 
这一次,马云携蚂蚁金服上市之威,外加退休者的自由身份,畅所欲言。他提到这些想法不仅是基于十六年实践,也是基于与联合国等组织专家研讨合作的工作经验。
 
马云口才过人,这次演讲显然有所准备,可见所谈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深思熟虑。不可忽视的是,在场听众也不简单, 除了国家副主 席王 岐山有视频致辞,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也到场,更不用说台下坐着陈元、周小川、易纲等重磅大佬。
 
— 2—
 
中国金融风险点在哪里?
 
马云刷屏,最具争议的一个观点,在于系统性风险问题。他说,中国问题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的风险,“中国的金融和其他刚成长起来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在金融业是青春少年,还没有成熟的生态体系”。
 
这个认知,恐怕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偏差。事实上,经过过去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相当完善,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各行业林立,规模也直追世界前列。
 
按照麦肯锡2019《中国与世界》报告 ,中国已经拥有全球第一大银行体系,第二大股市体系,第三大债券体系。
 
换而言之,中国的金融业体系化的发展程度并不低,虽然在全球化进程上还有所滞后,但国内金融深化程度早已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直追发达国家水平。
 
这样一个金融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我们都知道大不等于强。中国银行业虽然盈利看着还不错,但是市净率较低,近年来平均市净率基本是低于1,这意味着银行市值低于银行账面价值。
 
资本市场这一信号代表什么?那就是对于风险的担忧: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银行平均坏账率不算高,但是隐藏的风险却不能不令人担心。
 
判断一个金融体系强不强,有没有风险,其实主要看两点,一个看金融资产的质量,其次是看处理坏资产的能力。
 
从第一点看,中国多年的过度投资留下不少僵尸企业与劣质资产,其金融对应物自然是庞大的金融坏账,不能不说是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巨大隐忧,而非“没有风险”。
 
从理论上讲,金融危机可以说是信贷经济的必然伴生,只要有信贷经济,就离不开金融危机的阴影。与此同时,国资主导的信贷系统对风险的定价与处理存在扭曲之处,叠加外部冲击以及经济增速下滑,这就进一步加大了金融体系不稳定性。
 
监管层对此早有判断,中国金融监管当局一直对管控风险抱着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谨慎态度,不仅建立了“掌骨式”监管体系,更随时准备行动,将任何可以预见的金融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近年来中国金融货币政策的基调都是呼吁守住不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底线,出身金融系统的王岐山在这次外滩峰会发言中再次强调,“金融业遵从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原则中,安全性永远排在第一位。”
 
更大视野来看,银行业之所以要被监管,也在于银行业具备外部性。一旦银行出现挤兑甚至危机,不仅影响股东、客户、银行业,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这也是为什么在金融危机中,即使在美国,政府也不得不出面救助银行。
 
另一个热点是马云批评中国银行过分依赖抵押,“当铺思维”横行,使得不少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拿不到钱。这一现象的确存在,也确实值得反思,但也有不得已——银行业依赖各种征信,抵押成为一个最靠得住的引荐。某种意义上,判断企业的增长和空间,不是银行的责任,更多是PEVC等投资机构的专长。
 
马云说,互联网金融依赖三点,一是丰富的数据;二是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技术;三是基于大数据信用体系。这三点是科技公司的先发优势,蚂蚁金服的成功也与此密不可分,但是传统银行的信贷分配和服务对象与蚂蚁金服等金融科技公司并不一致,不能直接比较。
 
— 3—
 
科技巨头“新边疆时代”的结束
 
马云的言论,在金融圈炸开一个深水炸弹,引发不少思考。直接判断马云言论的对错甚至动机,其实意义不大,我们更应该思考,这一发言代表的趋势和大背景。
 
科技公司的崛起,在过去十余年发展突飞猛进,其实很多时候原本的空白地带,在数据、隐私、监管方面都占得先机,这个时代可以称之为科技巨头的“新边疆时代”。
 
这是一次全球现象,中国也在其中。中国这一批潮头浪尖的互联网巨头,往往都是市场博弈的结果:当时出生草莽,未必入得监管法眼。如今,一旦科技公司日益涉足金融支付等领域,日渐做大做强,那么就不得不面临正面冲突。
 
《经济学人》曾经给出一个数据,传统银行如今只占全球银行和支付业总市值的72%,而今年年初这一比例还有81%,10年前为96%。众所周知,蚂蚁金服估值能够走高,核心也在于其科技特点而不是金融特点。
 
曾经,金融是不少互联网公司都渴望的光环,如今却成为拖累,因为科技公司除了享受科技的晕环,相关监管比起金融业宽松了不少。
 
面对金融科技的攻城略地,传统银行自然感到步步紧逼,要求对前者施以更强大的监管,也是题中之意。
 
有趣的是,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外滩金融峰会发言称,对披上了“金融科技”外衣的金融乱象,要坚决加以整治。
 
无论互联网金融还是数字货币圈,多数人不是传统金融出身,而监管方往往出自传统金融,二者对于金融本质以及风险界定,往往存在理念冲突,一个觉得对方保守且傲慢,一个觉得对方外行且莽撞,对话往往不在一个页面。
 
随着科技公司做大做强,更强的监管必然来临。这不仅仅是中国的事,也不仅仅金融的事,而是全球性的问题。
 
换而言之,科技企业的新边疆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在数据、隐私、风险等等领域,科技巨头都不得不面临一个严格的环境。
 
这无关当下的对错,或者说,只能在时间中才能检验对错。马云的发言,不啻是这种理念冲撞的一次浪花。
 
(本文首发于FT中文网)
话题:



0

推荐

徐瑾

徐瑾

27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青年经济学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专栏作家。 微信公号《徐瑾经济人》(econhomo)主打人文与经济的分享,近期出版《不迷路,不东京》、《白银帝国》、《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中国经济怎么了》、《有时》等,多次入选“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评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