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贸易纠纷暂停,释放积极信号,一切尚未完结。美国人如何看待贸易?全球化为何此刻退潮?中国经济应该刺激方法保六还是改革方法稳五?
 
文 | 徐瑾 来源于徐瑾经济人(ID econhomo) 首发于FT首条
 
临近岁末,天下万事万物都在收官,中国经济也不例外。
 
从内而言,12月12日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对外而言,12月13日国新办发布《中方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声明》,表示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
 
虽然老话说攘外必先安内,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攘外优先级应该更高,毕竟,国际秩序的变化,往往对于后发国家影响深远。也正因此,哪怕第一阶段协议只是一个休战符号,哪怕对这一协议谁吃亏谁占便宜众说纷纭,站在更高的层次、更长的视野来看,第一阶段协议无疑是相当积极的信号。
 
当然,一切并没有结束。在迷茫时代,站在长时段的历史眼光审视当下,很多问题的现象迷雾,也会因此驱散。
 
1 美国视角:美国人如何看待贸易
 
站在美国视角,对于贸易的认知也一波三折。有句俗话说,有关美国的一切,都是生意(American’s business is business)。在所有生意中,贸易可以说是国家的生意,其实关于贸易的故事,从美国建国之初就开始。
 
谈贸易或者美国,回到历史比较好。我曾经推荐过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欧文(Douglas A. Irwin)在《贸易的冲突:美国贸易政策200年》。其中,介绍了美国美国贸易历史两百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金特来中国,被问及贸易战时,就特别推荐了这本书。
 
很多纷繁复杂事件背后,其实也存在贸易的主线。欧文认为,美国贸易政策,有个三个目标——因为这三个目标英文字母打头都是字母R,他总结为“3R”目标。具体是哪三个目标?首先,是税收(revenue),也就是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增加政府的收入;其次则是限制(restriction),即通过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厂商免受外国竞争;第三则是对等互惠(reciprocity),即通过互惠协定减少贸易壁垒和扩大出口。
 
可以说,这三个目标基本确定了美国贸易政策向度,彼此之间拉锯构成贸易政策变化暗线。这三个目标,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也正因此,美国贸易政策可以为三个时代: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美国贸易政策为税收而战;从南北战争到大萧条,美国贸易政策为限制而奋斗,或者说保护主义,从大萧条到现在,美国贸易战争转为支持对等互惠。
 
你可能会问,现在的美国贸易政策处于什么历史时代?可以说,当下美国仍旧处于对等互惠的框架之下。除非出现大冲击,否则这个框架不会变。这个答案,足以让我们对于当前贸易争端有所放心。但是需要注意大前提之下,仍有变化。比如我们谈互惠(reciprocity),这个法律词汇,也许不仅仅是互惠,在西方理解中,也体现了对等原则,而中方主流理解直到最近几年还是只关注其互惠含义,而没有强调其对等原则。
 
更重要的,互惠可以是多边格局之下的互惠,比如WTO框架之下,也可能是小群体的双边互惠,类似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的贸易协定。近年来的最新变化则显示,以WTO为核心的多边格局正在遭遇困境,人们曾经习惯的这种特定形态全球化的潮水也正在褪去。
 
2 全球视角:全球化退潮
 
12月11日,世贸组织(WTO)上诉机构正式停摆。
 
这是什么意思?这好比一个比赛,没有裁判了,比赛还能继续吗?按照WTO规则,上述机构常设常设7名法官,每起案件起码要3名法官。但是去年以来,这一机制出现了问题,只有三名法官,分别是来自中国的赵宏(Hong Zhao),来自美国的格莱汉姆(Thomas R. Graham),来自印度的巴提亚(Ujal Singh Bhatia)。而且,后两者任期在12月11日结束。
 
这样,这个机制暂时停摆了,可以说WTO的重要职能瘫痪。注意,不仅是上述机制的问题,更是WTO的问题。在反全球化热潮下,代表全球化的WTO可以说遭遇时代逆流。WTO还没死,但其本身机制也有问题,需要改革,如何改,这是未来的重大问题。
 
现在看来,变化早就在发生,中美问题只是这个变化的裂纹之一,只是我们没有注意。近两年前,有次我参加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节目,当时预测来年灰犀牛的时候,我的答案是WTO可能出问题。当时,不少专家学者在场,甚至有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都觉得不太可能。
 
回头看,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全球化为什么退潮,而是为什么现在才退潮。
 
这一波全球化的潮水上涨,其实是伴随着8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义而来,全球化与美国化往往难以区分,解除管制与全球贸易成为主旋律。这一思潮,在2008年之前达到顶峰,随后则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急转直下。
 
现在来看这次全球化周期,算是到头了。伴随着这种改变兴起的,还有对于全球化的抵制,对于主流建制的怀疑,更不用说,有着对于自由化以及伴随着自由化而来的不平等的愤怒。
 
社会思潮往往与经济走势不同步。当下这些改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会在政治与社会层面体现。对于新兴市场中产阶级而言,他们过去是全球化的得益者,比如中国软阶层,过去靠全球化兴起,收入可以在十年间看齐英美,如今可能需要重新盘算未来了。
 
3 中国视角:“保六”之争的实质
 
回到中国,我们应该如何思考?中央经济会议解读铺天盖地,一言蔽之,还是稳字当头。
 
当下最热的争议,就是GDP是否还要保六的争论,我在《徐瑾经济人》公号专栏已经分析过不少。从更深的角度来看,对于是否能否“保六”的判断,也折射了对于过去十年发展的认知差异,这也将决定我们经济下一步决策。
 
中国这十年的变化有目共睹,可以说,是中国中产扬眉吐气的十年。以前出国很难,主要是为学习,花钱也要斤斤计算,如今,出国游买买买的声音不绝于耳,全球置业以及为孩子存下英美大学学费,也成为不少中国软阶层的集体梦想。
 
这种变化,可以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当时,美国是欧美国家中最先走出的危机的,但是中国依靠四万亿刺激猛力崛起,国企与房地产的蓬勃发展——中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新驱动力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短期内贡献了经济体量的提升与居民资产的膨胀,显得过去靠出口做苦工的模式,多少有些笨重愚蠢。
 
于是,阶段性力量对比,对比世界尤其欧美,开始有利于中国。经济体自身发展的时间差,使得很多人得出这一印象,那就是——欧美陷入相对衰落,中国取代日本之后会取代美国,而且这种趋势不会逆转。不仅中国人如此看,美国人也如此看,这种对于力量认知的变化,间接导致了后来的中美贸易冲突。
 
不过,这种烈火烹油的高增长,背后有什么代价?事实上,资产泡沫提前透支了未来的增长潜力,近年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代表经济发展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低迷,民企更在去杠杆之下举步维艰。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一语道破天机,我们目前选择题,其实就是两个选项——到底用刺激性办法保6,还是用改革的办法稳5?2019年经济保6,其实是建立在不少刺激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经济的潜力已经挖掘殆尽,如果进一步刺激,即使保6,也是权宜之计。
 
对于明智的经济人,决策不言而喻。对于公众而言,不需要高深的经济学知识,就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常识——房价与就业以及营商环境的稳定,比起GDP数字上下,更为关键。自然,你可以在当下选择规避一种痛苦,但是你无法避免在未来支付更多的痛苦。
话题:



0

推荐

徐瑾

徐瑾

27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青年经济学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专栏作家。 微信公号《徐瑾经济人》(econhomo)主打人文与经济的分享,近期出版《不迷路,不东京》、《白银帝国》、《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中国经济怎么了》、《有时》等,多次入选“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评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