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章来自徐瑾经济人(econhomo)
 
各位《徐瑾经济人》的书友,我们今天继续投资模块,聊聊成功的投资者。谈投资,不谈沃伦·巴菲特,简直不可能,那么巴菲特为何伟大,关于他的书很多,不过推荐《滚雪球》这本传记,毕竟是得到巴菲特授权,作者功课做得不错。
 
此前巴菲特还没有出授权传记,所以这本书出版后很快进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从这本书中,我们更多感觉,巴菲特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比如我们知道巴菲特从小并非天赋异禀,他只是个内向的小孩,能花几小时沉迷在火车模型目录中。比较突出的是,他在幼儿园时的爱好和兴趣就围绕着数字打转。在游戏和教堂中的思考倒是使得他明白,概率很重要,四周到处都存在可以计算概率的事物,“关键就在于收集信息,你能够找到多少是多少,尽你所能。”
 
坦白说,这本书没有制造神话,对巴菲特影响比较大的投资家格雷厄姆和查理·芒格篇幅也不是很多。很多人读了表示失望,其实巴菲特的人生,确实就是普通美国人心灵历史嘛,喜欢可乐,支持给富人加税,除了用私人飞机,很多时候你从外表看没有发现他有多特别。关于《滚雪球》,你可以说是琐碎,是其缺点,也可以觉得实在,是其优点。
 
书名之所以叫《滚雪球》,是来自巴菲特一句话,“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够湿的雪和一面够长的山坡。如果你找到正确的雪地,雪球自然会滚起来,我就是如此。”
 
这应该是来自巴菲特9岁时候顿悟,当时他和妹妹伯蒂在院子里玩雪,他把雪揉成一个雪球,变大之后,在地上慢慢地滚动,每推动一次雪球,雪球就更大,越来越大。某种意义上,滚雪球这句话就是表示找到合适的地方,发挥自己的长处,相信时间的力量,这其实和比尔·盖茨的名言“ 做你所爱,爱你所做”精神上有些类似,难怪两人会成为忘年交。
 
滚雪球的道理具体到巴菲特身上,他的长处就在于发现自己投资的长处,做自己擅长的价值投资,然后足够长寿。其实,巴菲特所谓滚雪球,是真正做时间的朋友,滚雪球并不仅仅指赚钱,认知世界、结交朋友也是一样。
 
大家都知道很多巴菲特的故事,真真假假,《滚雪球》好处就是比较平实。太技术性内容很多地方都有,我就不多说了。巴菲特一生只持有数量很有限的股票,如果你在1956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前几年税后就高达2.7亿美元。
 
这些眼花缭乱数据背后,其实就是体现了一个简单原则,时间的力量,表现为复利的魔力,复利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利生利”“利滚利”,不单投资巴菲特如此,其实如果你去买标准普尔,40年代花1万美元,现在大概超过5100万元。
 
各位书友,你可能觉得有点简单,但是价值投资核心,其实并不难,按照巴菲特搭档查理芒格的话说“投资的本质就是寻找标错赔率的赌局。寻找获胜几率是二分之一,赔率是一赔三的马。你必须拥有足够多的知识才知道赔率是不是标错了。这就是价值投资。”
 
也正因此,价值投资最关键减少错误,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做事,比如不做自己不懂的(在新经济高潮时期巴菲特坚持不投资互联网),有人就说投资苹果其实是巴菲特弟子所为。其次,巴菲特确实运气好,以至于比较极端的人,比如《反脆弱》作者塔勒布这样的人,就觉得他不过是一个随机致富的傻瓜。
 
不过,我很佩服巴菲特,一方面,运气好本身就是难以复制的天赋,生在美国白人家庭本身就是概率很低的运气;另一方面,他的洞察力其实在他的成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他的洞察力,让他避开70年代大熊市抄底的诱惑,让他识别出一系列的伟大公司,让他充分授权、善用战略,取得公司治理的成功。
 
各位《徐瑾经济人》书友,我们读书圈刚谈过索罗斯,你怎么看待两人?在投资领域,索罗斯总是被拿来在与巴菲特对比,一个是世纪股神,一个金融大鳄,颇有“南帝北丐”的感觉。两人都出生于大萧条后的1930年,而且都在8月,不过索罗斯早一点,是狮子座,巴菲特则是处女座。两人小时候都不乏商业兴趣,索罗斯小时候就出于谋生需要做过各种外汇交易,曾经在14岁帮以为亲友兑换外汇,从而明白经纪人与场外交易的区别。而巴菲特小时候也对股票表示了强烈兴趣,11岁就在父亲的证券经纪商工作,也买卖股票。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讲求长期复利的“滚雪球”,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则是利用短期错误的“反身性”理论。以大众流行观点来看,前者被认为投资,更为正统,而后者则被认投机,更为取巧——这其实也反映大众对于对冲基金或者做空者的偏见,总是认为他们带来不稳定,而巴菲特之类长线投资者带来稳定。事实上,市场经济尤其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价值(及其反面对应物,风险)定价,做多与做空都是正确定价所必须的,由此带来的波动性也恰是市场生命力所在,所谓投资,很多时候无非是成功的投机而已。
 
从个人财富与资产规模看,好像巴菲特占优,但这也更多只是投资风格以及公司性质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两人都赶上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好时代,但是两个人差距,我认为不是在于投资水平,除了性格差异之外,倒是很好地说明了移民奋斗艰难程度。
 
沃伦·巴菲特的人生就一个典型美国大富翁的人生,他的家族19世纪就来到奥马哈,多代经商,父亲是国会议员,妻子是邻居,离巴菲特的家只有一个半街区的地方长大,同时双方的父母是多年的老朋友。巴菲特的家庭也很幸福,儿子小巴菲特自由地选择了音乐事业,巴菲特自己除了私人飞机以及可乐之外,也没什么特别爱好,他的资产中大部分都会捐出,也就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及其妻子建立的“盖茨基金会”。巴菲特很多言论很亲民,比如主张对于富翁征税,这使得他曾经被评为美国除了父亲之外最可敬爱的男人。
 
索罗斯则复杂得多,他出身匈牙利中产阶级,少年就遭遇国破家亡,17岁离家留学,成年后也堕落沉沦过,直到26岁来到美国才开始事业起步。他离婚三次,与子女关系并不算非常和谐,在公共评价之中也远远比巴菲特复杂,他也会说自己更像精明的匈牙利人而不是天真的美国人。
 
巴菲特知足常乐,他明白自己的优势,他多次描述自己成功在于幸运,主要原因在于出生在美国,“我很幸运。我是出生在美国。成功的概率为30比1或40比1。我与生俱来就有一些幸运的基因,也恰巧出生在合适的年代。要是我出生在几千年前的话,很可能成为那些凶猛野兽的午餐,因为我即不擅长奔跑也不会爬树。”
 
也因因此,《徐瑾经济人》的各位书友,你可能能体会到,索罗斯的人生比起巴菲特来说复杂得多,外界的复杂评价某种程度都是内在世界的映射,正如外界对于索罗斯的又爱又恨与对巴菲特单纯的爱,也是基于这点。
 
索罗斯是一个移民企业家,任何移民都是一场艰难的文化跨越,只有成功跨越过语言、文化、社交等等高耸入云的“巴别塔”的人,才能最终看到辉煌。据说索罗斯很欣赏经济学家杨小凯,曾经希望雇佣他,两人惺惺相惜之处不少,移民应该是其中一项。
 
索罗斯在美国自立门户,早期客户也主要欧洲人,很多是认识很多年的人。但是即使聪明勤奋如杨小凯,在西方打拼也很辛苦,不仅在于学术研究等硬性指标,更在于社交网络等软性环境的短板,所以不少人说如果杨小凯出生在美国,那么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概率会大很多。
 
比较巴菲特、索罗斯,就像面对两座神像,两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存在都令人激赏,但是对比巴菲特纯净简单如透明玻璃的精神世界,索罗斯的精神世界则复杂绚烂如教堂彩色玻璃,从中投射出不同文化不同世界的光泽。
 
我个人是觉得索罗斯成就其实比巴菲特伟大,原因就在于他起点不如巴菲特,打拼之路相当艰难,他的人生是从一个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攀登的曲折过程,其中的疏离与被排斥,不是巴菲特这样生于此老于此幸福平安的奥马哈人能够体会得到的。成名之后索罗斯的关注,也与巴菲特式的简单行善哲学有所不同,他对于铁幕国家的情感以及构建开放社会的想法,使得他对于世界有着更清晰宏大的认识,也有着坚定的价值观。
 
对于普通人而言,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显然比索罗斯更现实一些。这方面,除了巴菲特,大家也可以关注芒格。芒格是价值投资的布道者,做得比说得多,做对的事比做错的多,活得又足够久,这些共同成就其传奇。价值投资易学难通,要害就在于投资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据说巴菲特认为芒格让他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可以了解巴菲特,不得不读芒格,芒格的智慧,不仅关于投资,也关于人生,关于自我精进。
 
各位《徐瑾经济人》书友,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巴菲特信徒,却这么少成功者?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价值投资,你的时间是你的最大成本,你的行动就是你的买入。
 
你的职业就是你的雪道,对于普通人来说,选择对自己来说最长的雪道,才是最重要的。投资可能是你的雪道,也可能不是,但无论如何,终归有一个雪道是最适合你的,那里,你应该开始你的雪球,为自身增值。
 
《滚雪球》
作者:  [美] 艾丽斯·施罗德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
出版年: 2009-01-01
话题:



0

推荐

徐瑾

徐瑾

27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青年经济学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专栏作家。 微信公号《徐瑾经济人》(econhomo)主打人文与经济的分享,近期出版《不迷路,不东京》、《白银帝国》、《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中国经济怎么了》、《有时》等,多次入选“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评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