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丨徐瑾 首发于FT中文网
长安十二时辰之外的安禄山
徐瑾:历史大剧中,看不见的趋势播种者往往更重要。随着安史之乱,盛世的五光十色,旦夕间犹如灯灭。真实的安禄山如何上位,其人如何?
 
《长安十二时辰》中,终极boss是谁?
 
《长安十二时辰》中,抛开前台厮杀的张小敬姚汝能等人,背后对决的两大派别是林九郎(李林甫)与太子(李亨)。最高的裁决者看起来是圣人唐玄宗,犹如神灵,在大家对话中不时闪现。
 
历史真相却未必如此简单。在这场大唐盛世落幕大剧中,台前人物龙争虎斗。然而,和多数历史一样,看不见的趋势播种者,往往才是真正的游戏决定者——不是假装痴傻的何孚,不是老成谋国的何老(贺知章),也不是杀伐决断的龙波,而是,一直没有露面的安禄山。
 
1.安禄山为什么重要
 
如果画一个《长安十二时辰》的社交网络图,安禄山和上面的人大都有关系。
 
安禄山由李林甫提拔,也是安唯一畏惧的人,李林甫则借助提拔安禄山,弹压王宗嗣等人。安禄山得到唐玄宗赏识,是杨贵妃的义子,和太子、杨国忠等人并不和谐。
 
剧中的两个主角,和安禄山也有直接关系。真实的姚汝能,在历史中事迹不详,大概率不是姚崇后人。他唯一让人记住的,是因为他写了本书,叫《安禄山事迹》。真实的张小敬,在真实历史中唯一的露面,就是在这本书快结束的时候。开篇祆教(拜火教)也和安禄山有关,原著中追逐火师所到的刘记书肆,背后大客户就是安禄山。
 
可以说,虽然唐玄宗也许处于社交网络的中心,但是身边的节点(比如李林甫杨国忠)却都在努力屏蔽他和其他节点的联系;而安禄山虽然在边缘,但他伸出的交往网络,却更加多元,从上层到下层都有。这种不对称,是极权政治典型生态,内嵌着内外失衡的脆弱性。中心一旦展露颓态,边缘的觊觎与颠覆,最终酿成了也许本来可以避免的安史之乱。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开始,诗人白居易所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徐瑾经济人》(id:econhomo)上次谈《唐朝为什么失败:长安十二时辰之外 》中,我指出唐代的衰落,一大原因在于兵制。不少朋友奇怪我为什么谈兵制或者历史。
 
事实上,我五六年前开始写《白银帝国》等书,主要关注中国货币史,不过货币之外,我认识到实际上如果不了解财政和军事,其实没法洞察历史。这方面的一些研究,也会在《徐瑾经济人》公众号与专栏逐渐分享给大家。
 
这个研究系列暂定名字 “为什么失败”。在“为什么失败”中,我希望探索中国历史变化的节点。什么是节点?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并不是有王朝更迭,就意味着改变历史趋势。比如李唐取代隋朝,看起来改朝换代,其实政治社会基础没有变化,历史趋势是连续的;相反如武则天统治,没有改朝换代成功,但是她带来的改变,其实重塑了中国中世纪历史。
 
安禄山,其人其事,实际上就属于武则天开启的历史大潮流的一个关键节点。安禄山的成败故事,本身就包含唐代历史甚至华夏文明转折一个重大隐喻。
 
2.安禄山:小丑还是圣人
 
对于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安禄山,在各种传统书写中,往往是个反面形象。
 
比如,他出生卑微,处心积虑,是个不知感恩的阴谋家。在传统历史学家眼中,安禄山的背叛,不仅是对唐王朝的正统的背叛,而且体现了对于唐玄宗个人恩宠的不知感激。他的胡人身份,更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案例,清代学者如是评价,“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先王知华夷之不可以一而限焉。以其非吾族也”。
 
不过,真实的历史,往往更复杂。为了反唐,安禄山将国号定为燕。传统历史书写立场,基本自然是贬斥燕国尊崇唐朝。不仅安禄山往往被简化成一个出生卑贱的小丑,处心积虑地装傻背叛。燕国,也往往称为伪朝或者一段被忽略的插曲。其实当时不少长安官员都在燕朝做官。即使在唐朝廷平定安史之乱后,在安禄山史思明故地河北,两人仍旧长期被尊称为“圣人”,多年都有庙宇供奉。
 
如《长安十二时辰》所展示的,唐代天子,往往都被称为圣人,这从隋文帝时期就有传统。可能来自宗教影响,体现了君主政教合一特征。一个被污名化的败军之将,为什么还是有这样的影响呢?
 
如果跳出唐代视角与汉人儒家的视角,换个角度,重新去看安禄山,也许可以看一个更立体的形象。在海外历史学者对安禄山的研究中,这个在中国历史面目丑恶的人物,往往却有着不同的面孔。比如加拿大学者蒲立本《安禄山叛乱的背景》与日本学者藤善真澄 《安禄山 : 皇帝宝座的觊觎者》,都给出了不同的书写。
 
3.安禄山的真实身份
 
首先,我们应该回味一下,安禄山到底是谁?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安禄山是一个胖胖的丑角,可笑可气。第一印象不是他和杨贵妃的闹剧,就是他肥胖却灵活的西域胡旋舞。很自然地,不少人觉得他发家莫名其妙,叛变毫无理由,失败倒在情理之中。
 
这一印象来自传统历史书写,作者往往是浸淫儒家文化的科举文人。他们对于安禄山的评价,可能并不那么公允。比如,不少记录主要基于姚汝能的书,“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 ;“长而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解九蕃语,为诸蕃互市牙郎。”
 
这段话,往往被解读为安禄山只是杂种胡人,小时候连父亲都没有。这个人很阴险,会多国语言,长大了就是靠做中介谋生。在正统儒家解读中,安禄山这种人,出身那么低,皇帝对他那么好,他还要背叛,不仅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仅是不识儒教礼教的番将,简直是狼心狗肺的乱臣贼子。难怪宋代史家所编的《新唐书》,将安禄山列入《逆臣传》。
 
事实上,这样的解读有点简单。以安禄山的番将身份,以汉人忠的义务要求他,本就可能文不对题;而说安禄山从小是个阴险小人,也无异诛心判断。
 
按照日本历史学家考证,安禄山有粟特血统。粟特人善于经商,多信祆教(拜火教),在胡人商团中颇有影响力。姓对于古人,非常重要,透露诸多身份信息。安禄山本姓康,随继父姓安,安姓是昭武九姓之一。学者蒲立本为了考证安禄山的出身,花费不少笔墨,甚至认为安禄山的养父安延偃,其实是他生父。
 
安禄山的母亲是突厥人,其姓阿史德氏是突厥高贵姓氏,从其女巫身份来看,地位不低。
 
至于安禄山的名字,来历更大。轧荦山,看起来像随手起的,其实来自伊朗语Roxane的音译,也就是光明的意思,也被认为有战神的含义。
 
联系起拜火教传统,安禄山的名字就有大意义。也就是说,传说中安禄山作为女巫之子,无父而感光而生。这个模版并不简单,不仅不是一个底层孤儿的故事, 而且是一个草原英雄崛起的故事,其出生并不低。回忆一下,华夏地区圣人也有类似传说,如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孔子也是父母向尼丘山祷告而生。
 
4.安禄山如何上位
 
安禄山上位的大背景,首先在于唐代兵制的衰亡,从府兵制过度到募兵制。如前所谈,府兵制度本来来自北朝,更远考证,可能来自西亚民族的部落习性,其特点在于兵农合一。
 
但是这一制度随着唐太宗的开边战争,府兵制度逐渐瓦解,而后继的开边政策,又需要保持战斗力的将士去对抗蛮族武士。这一需求,在唐太宗时代,就开启了收编胡人部落任用番将的先例。
 
可见,府兵制的衰落,使得原本作为隋唐根基的关陇贵族逐渐失去战斗力,而边疆扩大而来的军事压力,使得唐朝不得不以胡人来应对胡人。这种情况下,安禄山登场了。
 
当时安禄山所在的河北,面临的边疆民族主要是奚族与契丹。安禄山可以说借此上位。他的早期贵人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有次安禄山偷羊被抓,张守珪准备处死他,结果安禄山大喊,“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意思就是如果想消灭奚、 契丹,就不应该杀我。张守珪听了,不仅放了他,还收他做养子。据说,从此安禄山和老乡史思明,一起做了捉生将,也就是捉拿奚族契丹族士兵,从此扶摇直上。
 
可见,安禄山的上位,是唐太宗开边政策的结果之一,以胡制胡中的小故事。安禄山确实不是蛮干之人,起兵造反前假意忠诚,就见手腕。唐玄宗之所以长期对他恩宠有加,就在于他多次借助胡人身份,表示自己无威胁性。比如,他说自己是胡人,只知道忠于一人,甚至见太子而不拜,因为自己说胡人只知道天子而不知道太子,先拜杨贵妃再拜玄宗,因为胡人“先母后父”。
 
这种以胡人身份的谦卑甚至粗鲁,借此作为个人效忠的宣示,显然很对天子胃口,也躲过长安很多双觊觎与不信任的眼睛。
 
安禄山其人,并不那么简单。而他的叛乱有着更复杂的背景,下期再谈。
 
安史之乱对于中国历史改变极大,影响超越唐朝。随着安史之乱,盛世的五光十色,旦夕间犹如灯灭。历史趋势的改变,往往来自关键时刻打破力量平衡,这并不一定需要多么强大的力量,甚至不需要英雄伟人。也许只是一个庸人的力量,就已经足够,犹如蚍蜉撼动了大树。
 
看起来,安禄山没有夺得李家天下,但他不仅改写了唐代国运,而且间接促进中国历史的唐宋之变——也就是从古代中国家族门阀社会进入近代中国的平民社会。这种历史的涟漪效应,作用未必在当时当世,往往要数十年才能看出端倪,读历史,需要有穿透力,更需要有耐心。
话题:



0

推荐

徐瑾

徐瑾

27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青年经济学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专栏作家。 微信公号《徐瑾经济人》(econhomo)主打人文与经济的分享,近期出版《不迷路,不东京》、《白银帝国》、《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中国经济怎么了》、《有时》等,多次入选“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评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