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丨徐瑾 来源 l 徐瑾经济人(ID:econhomo)
 
学术离不开辩论,甚至可以说正是严肃的大辩论,导致了学术的跃升。
 
如果说起经济学上的大辩论,在国外首推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讨论,徐瑾读书圈书友们有很多讨论,无论是《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还是《重读哈耶克》等书中都谈到不少。
 
很自然地,不少书友会问,那么中国呢?
 
最近几年大家很关注张维迎林毅夫的争论,这场辩论也引发各种讨论,但我多少认同一位朋友的说法,这场辩论总让人觉得是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之争在不同语境下的重演,可谓是前者2.0版本——在中国最近二十年最重要的经济学家辩论,也许还是林毅夫和杨小凯的辩论。
 
林毅夫和张维迎为什么都说要回到亚当斯密
 
回到张维迎与林毅夫的辩论,从事后的评价来看,对张林的态度,基本取决于评价者的个人左右倾向而不是观点本身。他们的不同,被总结为三个交锋:亚当·斯密谈政府作用的理论过时吗?企业是企业和政府合作的结果吗?利用比较优势是政府擅长还是企业擅长?
 
他们辩论的现场,我也在,也在公号《徐瑾经济人》和大家聊过。从现场感觉来看,我感觉两人所谈问题层次不同,也有基本理念与操作层面之别,上面三个问题实在见仁见智。如果想进一步明白两人观点,还是读读他们的文章或书——这也我做徐瑾读书圈的原因,很多人看不明白现状,很多时候只是因为读书少而已。
 
经济发展到今天,没人会去直接否认市场的作用,也没太多人会支持无政府主义。多数人已经认知道政府和市场关系远非非此即彼,二者都很重要,尤其在后发国家。
 
张维迎和林毅夫都谈到的亚当斯密,徐瑾读书圈的书友也读过他的《国富论》。斯密成如此界定国家三重义务“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对照现实,很难说我们已经超越斯密的目标。
 
斯密强调看不见的手,也强调公正的司法,也就是法治。按照经济学家诺斯(徐瑾读书圈回头也重点聊他)的框架,一个良性社会的有效运行秩序在于对于暴力的约束,无论国家还是个人。现代国家的诞生可以被视为政府垄断暴力而政府受到约束的双向过程,因此整个社会的自我约束相当重要,中西道路之争其实多少于此有关。
 
《徐瑾经济人》公号今天推送这篇关于张维迎谈市场的文章。我想强调的是,张维迎谈市场,同时也在谈法治——无论具体政策分歧如何,构建有法治的市场经济是中国最应该走的道路,这点近年也得到越来越多精英人群的认同。最终路径当然不易,免不了碰撞与互动,我比较欣赏哈佛罗德里克教授的一句话: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经济政策。
 
以法治看待市场
 
市场裹挟一切,即使乞丐也未能幸免。
 
市场无疑是已知模式中较为完美的一种交换方式,不仅在对供需双方的满足,更在于更有效率地调动社会资源。诸位公号《徐瑾经济人》朋友,市场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啊。
 
伴随着三十年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对于中国前景争论仍旧在继续,譬如中国能否继续下个二十年保持8%的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崛起,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经济的萎靡,国内乐观以及自满的情绪也在滋长。中国金融危机应对是否得力?宏观调控是否中国奇迹的源泉?经济改革是否已经完成?国进民退能否带来公平?企业家与民 主化的关系?
 
这些问题,公号《徐瑾经济人》的朋友们,可能也会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各种疑问,对于这些问题,经济学家张维迎所写的几本关于市场的书都值得关注,比如《市场的逻辑》与《通向市场之路》等,他的回答或许与时下潮流不同,却是焦躁当下亟需的一味“清凉剂”。
 
向后看,就是向前看。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恐怕还是应该回答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源泉来说。作为市场经济不遗余力的鼓手,张维迎其开篇就在肯定中国经济奇迹来自于市场化的改革。不仅对于中国如此,市场的力量对于全人类福祉的增加也功不可没。
 
他引用了美国伯克利大学经济学家德隆的研究结果,来说明人类财富在最近两百年的大幅累计程度。“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人类花了99.4%的时间,即到15000年前,世界人均GDP达到了90国际元(这是按照1990年国际购买力核定的一个财富度量单位)。然后,又花了0.59%的时间,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达到180国际元。从1750年开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时间内,世界的人均GDP增加了37倍,达到6600国际元。”
 
也就是说,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时间里——创造的。原因何在?答案就是市场的力量,西方国家在200多年前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对应着则是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当然,这一答案或许仍旧有待争议,但是市场演进对于两百年人类财富积累效应有目共睹。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在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笔下,市场以看不见得手开始,以分工作为产业衍生,最终诞生了无数不需要他人善意的看得见的结果。
 
诚然,市场裹挟一切,即使乞丐也未能幸免,陌生人之间大量相互帮忙,大部分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取得的;市场无疑是已知模式中较为完美的一种交换方式,不仅在对供需双方的满足,更在于更有效率地调动社会资源。正如张维迎所言,”市场经济是一种责任制度,利润是一种考核方式。市场通过企业划分核算单位,通过利润追溯责任,从而让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企业,只有有能力承担责任,才能赚取利润!”
 
为什么有人在反市场
 
问题在于,市场如此美好,人人都在享受着其看不到的好处,但是因为各种利益以及理念的原因,遗忘其优点,反市场的情绪也随处可见,也使得市场需要得到捍卫。
 
以中国为例,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民生问题引起社会诸多关注,当大家初步享受市场化的便利的同时,却因为某些领域(譬如住房、医疗、教育等)不便,而将其弊端归结为市场化——殊不知,这些领域的问题不是市场化,而是不够市场化,看似市场的失灵,实际则是管制的无效。
 
以曾经轰动一时的“东阳富姐”吴英集资诈骗案为例,我们不仅可看出在金融抑制之下,民间资本遭遇的歧视以及不公,更可反观我们离真正的市场经济距离。
 
张维迎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在17世纪后半叶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政府一次就处决了16000多个企业家,他们的唯一罪状是进口和制造了棉纺织品,违反了当时的财政部长Jean-BaptisteColbert制定的产业和贸易政策。”由此看来,我们离市场经济还有多远?大概还有三百年,至少有两百年!”
 
市场不仅可以带来经济益处,更可以增进个人的自由,未来中国的繁荣必然维系于次。不过,近些年改革停滞迹象令人担忧,反市场化的声音也在四起。张维迎将市场归结是一个从特权到权利的过程,其间必然触及很多旧有制度与社会根基,尤其在中国这样从计划经济转型的国家而言,更是障碍重重,不仅在于利益,更在于意识形态。
 
在《市场的逻辑》一书中,张维迎曾列举了反市场的理由:首先,既得利益者、特权阶层不太喜欢市场经济,当市场经济这种强调机会平等的体制出现对于特权阶层构成挑战;其次则是思维上的无知,缺乏理性思维,理性看市场与直观看市场,感受完全不同;而在这本书中,他则列举形形色色的语言腐败如何危害当前改革以及社会根基,以美好之语犯罪恶之行,书中多次引用美国思想家托马斯.潘恩在《理性时代》一书的名言:“为了人类的幸福,一个人在思想上必须对自己保持忠诚,所谓不忠诚不在于相信或不相信,而在于口称相信自己实在不相信的东西。”
 
由此可见,市场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回到开篇的问题,可见中国模式并不神奇,也就是凭借市场经济的力量,释放了足够多廉价劳动力,搭上了全球化的顺风车。如何维持这一模式,更艰难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过去我们看待市场,更多从效率角度思考,正如邓小平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而如今更应该从道德以及权利的角度思考市场,如此才能完全理解的市场价值所在。
 
回头来看,市场的基础是什么呢?张维迎指出三点,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产权,第三是企业家精神。然而,上诉三点都是基于法治。由此可见,我们不仅需要有市场经济,更应该建立法治基础之下的市场经济——这不仅可以捍卫市场自身的发展,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市场中个体免于恐惧、掠夺的自由,也是中国改革的正确出路。
 
《通往市场之路》之名,多少有向哈耶克名著《通往奴役之路》致敬的意味。在百多年前,在计划经济的处处赞歌中,哈耶克作为经济学家写下这本政治意味很强的书,他甚至在导言中表示,自己有各种合适的理由不必写作或出版这部书,一方面“有关这些问题的公共舆论,在令人吃惊的程度上为外行或怪异者、为居心叵测者或卖狗皮膏药的人所操纵。”,另一方面“由于现时代有关未来经济政策问题讨论中的不寻常的和严重的情况所致,这些情况几乎尚未为公众充分地意识到。”
 
也正因此,作为一位尚有闲暇从事写作工作的人,哈耶克自称”难以将忧虑缄藏于心”,并把《通往奴役之路》写作当成不可逃避的责任。
 
事过境迁,中国的公共舆论的环境比起哈耶克的时代,恐怕难言进化多少,而探求改革的集体无意识与迷茫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正因此,如张维迎等专业经济学家的普及常识厘清理念的行为,应该得到鼓励,这一传统,原本源自哈耶克。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更多精彩独家,我会在《徐瑾经济人》的公号和知识星球继续分享。
话题:



0

推荐

徐瑾

徐瑾

27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青年经济学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专栏作家。 微信公号《徐瑾经济人》(econhomo)主打人文与经济的分享,近期出版《不迷路,不东京》、《白银帝国》、《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中国经济怎么了》、《有时》等,多次入选“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评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