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丨徐瑾 来源 l 徐瑾经济人(ID:econhomo)
各位《徐瑾经济人》的书友,大家好,今天继续徐瑾读书圈通识课程第二模块内容,这一模块主题是“制度:国家何以增长衰败”,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1“500年,北京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口近70万人,当时伦敦人口仅有5万;
 
400年后的1900年,维多利亚的伦敦以超过600万的人口,一举成为全球中心,当时美国人均富裕程度是中国人的73倍。又过了一百多年,中国经济取代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甚至很多预测说,如果调整汇率,中国也许超过了美国。”
 
你可能说,这真是梦一样的增长,从西方到东方,背后原因是什么?在历史学者弗格森在《文明》这本书认为,西方之所以能在1500年后崛起并领先,根本原因在于体制革新,他称为将此称为六大“撒手锏”,具体是哪六个?
 
  “1.竞争。欧洲的政治处于割据状态,形成多个君主制国家或共和制国家,其内部又分割为多个相互竞争的集团,现代商业集团便发轫于此。
 
  2. 科学革命。17世纪,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所有重大突破均发生在西欧。
 
  3.法治和代议制政府。这一最优的社会政治秩序出现于英语国家,它以私有财产权以及由选举产生的代表着财产所有者的立法机构为基础。
 
  4. 现代医学。19世纪和20世纪医疗保健的所有重大突破都发生在西欧和北美,其中包括对热带疾病的控制。
 
  5.消费社会。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以棉纺织品为发端,涌现出大量提高生产力的先进技术,同时对物美价廉的商品的需求也随之扩大。
 
  6. 工作伦理。西方人最早将更广泛而密集的劳动和更高的储蓄率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资本的持续积累。”
 
这是弗格森的观点,他认为几百年来,这些撒手锏为欧洲或派生的北美及澳大利亚所独享,而从自日本为标志,非西方国家相继模仿而且成功运用这些撒手锏,中国的故事也是如此,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开始崛起,他认为其中一半原因便是因为这些国家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经验,而另一半原因则是西方国家自己却在逐渐摒弃这些成功的秘诀。
 
弗格森是历史学家,他对于历史的经济认识很多是基于经济学家诺思的框架,弗格森比较独到的地方是在金融史,我们在未来模块会继续介绍。前面说的竞争/科学革命/法治和代议制政府等等六大观点看起来很多,其实本质还是拓展了诺斯以产权为基础的制度经济学。
 
如果说过去的增长基于制度,追溯未来增长,繁荣的根基又是什么?关于经济增长的根源,经济学诺斯与历史学家弗格森等人强调产权,也有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尤其是观念的自由交换。
 
从历史来看,人类变得富足是最近两三百间的故事。按照美国经济学戴尔德丽•麦克洛斯基(Deirdre McCloskey)的数据,过去200年中,全球人均日收入提高了十倍,从3美元变为33美元,而且某些国家增加更多,高达三十倍,比如美国日本——这意味着多数人类财富的积聚增长发生在最近两百年,她称之为“财富大爆炸”。
 
她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意义堪比人类开始种植谷物、饲养家畜之类大事件,其意义超过战争以及各类社会变化,而且会重启历史,并将终结贫困。
 
什么因素导致了财富大爆炸?麦克洛斯基强调几乎没有公共政策对“财富大爆炸”起了促进作用,而且致富并非来自慈善,而是来自生产力的提升。麦克洛斯基的题目很好地解释她观点,光从题目就看出了其端倪,《资产阶级的平等:不是资本或制度,而是想法让世界富了起来》(Bourgeois Equality: How Ideas, Not Capital or Institutions, Enriched the World) 。
 
除了资本以及制度等因素,她赞同记者马特·瑞德利(Matt Ridley)的看法,即想法之间的融合或者说交配诞生各种技术进步,从而启动了财富的大爆炸。后者认为各种驱动经济的创新源自自由,甚至政府的作用并不是指挥发现或发明,而是保证不阻碍它们。
 
从全球人口变迁以及人均收入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经济规模在最近三百年内的增长,这凸显了传统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绩效对比。为什么强调人均增长,或者说人均收入为什么重要?
 
对于经济学而言,唯有长期的人均收入代表了增长。这一概念才是能够衡量真实增长的标尺,正如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所言,“说到经济增长,我们提出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真正的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必然比人口增长得更快。另一方面,停滞状态则导致人均收入的非持续的增长,虽然平均收入在时间相当长的周期中可能有升有降。”
 
1820年工业革命在欧洲爆发,之前经历长期酝酿与发展,其结果让欧洲国家领先全球其他国家。他们领先对于其他国家并非没有好处,他们先走一步扩张了空间,领先的技术以及流程可以被后发国家学习;创造和模仿成本不同,效果是差不多,发展中国家也就有了更好的条件去脱离马尔萨斯陷阱,带来全球人类福利的提升。
 
最典型体现就是后发国家的追赶。发达国家先行一步,第三世界奋力追赶,这构成了二十世纪经济史的一个奇观。按照哈佛学者罗德里克定义,“加速增长”为人均GDP增速高于5年前速度2%以上,且持续8年以上。如此定义之下,他的研究指出发展速度跃升在全球发生了83次。
 
而根据世界银行定义,战后13个经济体毕业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包括亚洲四小龙之类。那么这些后发国家成功案例的共同点是什么?研究指出其成功经验简单总结为三点,外向型经济政策、财产权保护、宏观经济环境基本稳定。这三点其实蛮有道理,在发展中国家需要经济赶超,其实都需要这三点。
 
在追赶的篇章中,中国在其中也有巨大篇幅。中国人均收入在过去三十年保持8%以上增长, 如今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持续增长引发中国模式乃至中国第一的猜想,未来也会持续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有效率的组织决定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诞生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进程,率先出现欧洲。换而言之,没有现代经济组织,就没有现代意义增长,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增长则导致财富积累或者说人均收入增加。
 
值得注意是,财富爆炸在过去两三百年成功延续了资本主义生命,随着经济增长的停滞,财富分配是否会重新成为一个问题?此前召开的杭州G20峰会也聚焦包容性增长,主题演讲强调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呼吁各国高度关注。
 
无论诺斯、弗格森还是麦克洛斯基,经济学家的追问和回答不仅具备理论深度,也较好地解释了现实。在增长的拼图中,却永远总有缺最后一块的感觉,新的解释也不断涌现,从法治到技术再到自由等等。的确,有洞察力的观念永远不嫌过多,更多解释其实彼此支撑延展。
话题:



0

推荐

徐瑾

徐瑾

27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青年经济学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专栏作家。 微信公号《徐瑾经济人》(econhomo)主打人文与经济的分享,近期出版《不迷路,不东京》、《白银帝国》、《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中国经济怎么了》、《有时》等,多次入选“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评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