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文 | 徐瑾 来源 | 徐瑾经济人(econhomo)首发于FT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调低了经济增长目标,透露出更加务实的态度。经济下行之际,减税好过扩大投资。减税之难在于制度,如何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呢?
当经济下行之际,正是考验改革意志的时刻。
2019年“两 会”在股市上涨中开始。通过政 府 工作报告透露的信息,对于当下中国经济有何思索?
经济目标下调揭示经济压力
政府工作报告宣布了2019年主要经济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过去年年经济“保八”的记忆尚未远去,新目标则透露出政府更加务实的态度,根据对经济大势的冷静判断来制定目标。
对于当下中国经济的主要风险,官方看法认为来自内外。来自外部的是“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主要是来自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因素,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不言而喻;来自内部的因素,强调实体与民营经济的困境,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依然不少,主要表现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机会减少。
某种意义上,在当前国际环境之下,中国经济的症结和出路本质上来自内部。面对内需降低,应对之策重在减税还是增加基建投资,何去何从,取决于政府的方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未来路径。
如何拼经济?如果继续走加大投资的老路,那么最终结果还是国企继续做大,民企的生存空间恶化,而且必然引发新一轮资产价格的上涨。这种做法,也许可以暂时应对,但是中长期必然埋下金融危机隐患。当下基础设施抬头的趋势已经出现,2019年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远超四万亿,创下历史记录。按照国际清算银行2018年数据,中国企业私人非金融企业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还是超过160%,这意味着去杠杆政策效果并不突出。
也正因此,在当下投资率已经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已经降低不少,这也是即使加大信贷空间,企业投资意愿也没有大幅提升的关键原因。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加大投资,那么必然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或者国企,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也违背去杠杆政策方向。
如此,减税是降低经济压力的最佳做法。如果选择减税,也许暂时财政上会面临一定压力,但是对于中长期而言,企业的成长最终能够稳定经济。当下重点,稳定实体经济其实就是稳定企业尤其民企,减税是最为切实而有效的选择。
减税是改革硬指标
减税政策,可以说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亮点。
按照报告,这次减税在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来知识星球找徐瑾经济人,与明白人一起学财经
这一水平显然高于过去力度,2018官方表示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当然,这比起理想状态还是有距离,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此前在FT中文网撰文表示,比照世界水平,中国宏观税负应降到30%;如果三年中宏观税费水平降到合理水平,需要共减税5.6万亿元。
2万亿元的减税目标比起过去已经有不少进步,如何落地?减税的口号已经呼吁多年,但是落实一直存在各种问题。减税是呼吁最高却对地方政府有很多压力的做法,体制内部阻力较大。可以说,减税是考验改革的硬指标,不仅在于口号,更在落实。
我曾经在公号《徐瑾经济人》刊出韦森教授关于减税的建议,他认为一方面如果要真减税,就要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要低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如果真要为企业减税,就要减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同时需要考虑真正降低社保交付比例。
减税之难,在于制度问题,也就是激励机制问题。不改变延续过去的中央请客地方买单的格局,那么落实中必然出现变形,一些地方政府必然出现表面减税实际加费的做法——这其实也是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黄宗羲定律”,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诸多税改做法都未能走出“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模式。
要走出黄宗羲定律,其实需要厘清税收的利益格局分配。做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改变激励格局。减税的政策负担,应该落实在中央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身上,改变以往地方财权和事权的不对应,谁拿走多少税收,谁就承担相应的义务。
减税减多少,应该成为硬指标,让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都与减税大小相关联,这才是改革的成色。李 克 强 总 理在报告中花费了很多时间谈论对地方政府运行方式的改革要求,这无疑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的确,减税政策能否成功,取决于政府运行机制的改革,而不只是在税率上动动算数数字。
更进一步,减税不仅仅是数字变化,更在于政府体制变化,如果仅仅管住税收的手,不管住预算与攫取的手,那么今天减出去的税,明天很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收回来。金融财税相生相伴,财税被认为是普天之下财富的流通与再分配的源泉。
我在《白银帝国》一书中即表示,在大部分时间里,财税的变革才是真正的历史。《说文解字》里面曾说“税,租也”,联系经济学里面租金的概念,所谓税收,其本质就是秩序的租金。
然而,税收毕竟不是保护费,税收背后对应着权利与秩序,所以关于税收的教育不仅仅是针对纳税人,更应该针对相关税收部门。注:本文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亦为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更多可见公号徐瑾经济人(ID:econhomo)。
「徐瑾说」
减税不仅是经济必须,也改革大业。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